国际贸易领城已经成为各国进行党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服务贸易更是直接为本国创造价值。为此,美、队、日等国都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制定本国的贸易战略,投资、金融、生产、服务等体制和政策无不围绕着贸易来展开,同时国际斗争的焦点日益扩大,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都成为竞争热点、从效果看、国际资本 大最流入,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服务贸易迅猛发展,这种大进大出的整体贸易格局使发达国家充分吸收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各贸易大国努力扩大自己的世界市场份额。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国家出口战略和新兴市场战略已见波效城为“新经济"增长周期的最大赢家。美国一直以贸易自由化的领导者自居,企图打破各个区城性协定的优惠政策界限,以达到“利益均沾”为自己建立全肆性市场的目的。欧盟在集中力最进行内郁整合,同时加紧执行东扩和南下战略,并通过欧业会议和欧盟一拉美会议等渠道试图挤进东业和拉黄市场,又提出对最不发达国家“除武器以外的一切商品”出口在关税和配额上给予优惠,借以开拓非洲和南亚市场。日本的重点则由多边转入区城合作,全力经营东亚地区,同时加强与新加坡等国的双边关系。
不同发展层次国家间的区城与双边联系日趋频繁,与贸易大国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一些在多边谈判中引起争论的议题,往往在双边谈判中较容易形成突破,发履中国家重点加强区或合作,联合自强,组成多个区域性贸易集团,像东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已成为本地区贸易自由化的“排头兵”。
(二)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
发达国家仍以高关税和配额对进口设限。目前高关税主要集中在农业、粮食产品和服装等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上,如肉类、糖、牛奶等的关税税率往往超过100%.欧盟对超出限额的香蕉征收180%的关税。新贸易保护主义花样迭出。发达国家设置了许多技术性出口限制,如美国把计算机产品的出口国分为4类,对第4类“无赖国家”完全禁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3类国家实行许可证限制。欧盟以“绿色指标”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壁全,美国大力推销劳工标准。据估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外贸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每年给发展中国家官方援助额的2倍。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原本依靠出口已经脱贫的发展中国家甚至义出现“返贫”的现象,此外,在区域化和双边协议中,参与方互相给以优惠;有可能产生变相的保护主义。目前各区城贸易协议的标准和规则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可能会取代关税成为全球化进程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