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承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委会第七次理事大会

院校:西华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07 11:31:19


    7月31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次理事大会在南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明洲,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董洪川,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委会荣誉理事长王文斌、理事长胡加圣,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外语领域专家学者、期刊主编及企业代表100余人出席大会开幕式。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长主持开幕式。

    李明洲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近年来的发展成绩。他指出,我校外国语学院作为西南地区最早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日语4个本科专业,在课程与教学论等3个方向培养研究生130余名;创新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累计培养1.5万余名外语人才,被誉为“中学外语教师摇篮”。此次大会聚焦“外语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与创新发展”,深度探讨AI驱动教育范式革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智能评价体系构建、翻译教育与生成式AI融合等前沿议题,是响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共商数字时代外语教育新路径,为构建“数字共生”的外语教育生态凝聚智慧。

    董洪川表示,外语教育需聚焦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转型,拓展国际视野、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破除学科认知局限。要拥抱技术革命,推动AI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开设语言智能应用课程。要打破学科壁垒,增设经济、法律等交叉课程模块,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强化文化输出,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提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胡加圣指出,AI技术的迅猛迭代引发教育界深度焦虑,外语教育面临技术革新与市场变革的双重冲击,亟需破解“如何科学应用AI赋能教学?”“学科如何突破技术碾压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命题。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提出“思想力是外语学科的轴心”,强调人工智能时代需明确教师与AI的角色分工,避免教学沦为技术附庸;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直指传统翻译批评标准在AI时代的局限性,主张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人机协同研究范式;上海外国语大学潘鸣威教授分享AI赋能外语测试的创新实践经验;东北师范大学高瑛教授剖析“外语+”模式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悖论,介绍外语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各高校专家围绕AI应用伦理边界、人机协作叙事研究、数智化口译教材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在“外语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与创新发展”圆桌学术论坛上,湖北民族大学骆贤凤分享“听力/阅读课30%内容依托AI自学”的教学改革模式;黄冈师范学院岑海兵提出建设区域语料库、开展教师技术培训的破解思路;我校夏延华强调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培育,避免工具理性挤压教育本质。《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指出,文学研究需找准跨学科切口,期刊更青睐语料库分析等“硬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副主编宋述强建议聚焦本土原创理论、AI伦理实践等选题开展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强调外语期刊需坚守语言文学本体,避免沦为“万金油”载体。

    大会同步举办数字化赋能外语教师发展行动工作坊,四川外国语大学李恒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教授分别围绕“SSCI论文选题与投稿策略解析”“大语言模型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主题,分享详实实操经验。

    据悉,本次大会由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联合承办,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协办。通过多环节深度研讨,大会凝聚外语教育数智化转型共识,提供从理论创新到实践落地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推动AI技术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在守好人文根基的同时拥抱技术革新,为构建高质量外语教育生态持续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西华师范大学综合新闻 作者:张芝豪 王磊审核:王翠婷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