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第一章第一节学习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

院校:云南民族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0-02-07 14:08:41

    第一章 概论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既要遵循学前儿童教育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又要以医学、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还与行为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有关,是一门必须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综合学科。现代健康观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综合性,是构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依据。
    第一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追求,以及保健学家对健康教育研究与探索的深入,现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观念、内容、影响因素以及教育方法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一、视代健康观
   (一)三维健康观: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
    不同时代对健康有不同的理解。过去,人们认为“无病”就是健康,或者把健康当做疾病、伤残、功能障碍等词的反义词。从现代的认识来看,这仅仅是对健康的机械理解。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0)就在其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从这一定义可以理解为:
    1.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所谓健康,除无病或虚弱外,还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五方面提出了要求。完满状态是很不容易达到的,而且在不同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从基本要求来看,机体应当发育匀称,功能健全;在心理方面应当心理稳定,精力充沛;在社会适应方面应当关系和谐,道德健康。
    2.健康和疾病是互相演变的过程
    健康是动态过程,也是机体不断调节和维持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表现在个体内部,也表现在个体与环境(包括其他个体)之间,一旦机体出现某种平衡失调,便脱离正常状态,可称为“不健康”或异常。正常状态应合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的要求。所谓疾病是“产生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指标来说明。显然,不健康或异常之中的绝大多数状态不属于疾病,如婴儿发生生理性贫血、儿童对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情绪障碍、神经衰弱等均属于不健康状态,但又不属于疾病。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心理功能低下的不健康状态可称之为“灰色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疾病一般是由健康经“亚健康”或前疾病状态发展而来,即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互相演变的过程。
    总之,此定义破除了“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从机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提出了健康的要求,使健康的概念更加全面,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模式的发展,表达了人类对完满健康的追求。儿童健康应该是指儿童各器官、各组织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良好,没有身心疾病或缺陷(如近视、沙眼、龋齿、脊柱弯曲等),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本文原创:转载未经许可将追责)